1980年
·1980年5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编译出版了《电影技术国际标准文件汇编》。汇编收入了电影技术国际标准和国际标准建议草案76项,总计380页。
·1980年12月15日—21日,全国电影环保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通过了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的《电影洗印废水排放控制指标》。会后,该文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批准执行。
·1980年12月24日—26日,文化部电影局在京召开了电影局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
·1980年12月,北京电影洗印厂研制成功的“HTF-1提银法”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0年,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非晶态材料录音磁头。该磁头具有高频损耗小、音质优良等特点,使用寿命超过美国RCA 磁头一倍。这种磁头已在电影制片各类录音设备中得到应用。
·198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研制的“超滤技术在回收电影显影液中的应用”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自1980年起,我国电影制片开始使用16声轨、24声轨等录音设备和24路、32路调音台。
1981年
·1981年3月3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决定从本年起设立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由电影艺术家、评论家和技术专家等组成。
·1981年6月1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
·1981年6月20日,电影局颁布我国35 mm遮幅宽银幕(1∶1.66)电影技术标准化试行方案。
·1981年11月8日—12日,文化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第一次电影技术国家标准审查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电影技术国家标准11项,试行国家标准1项。通过的11项国家标准是: 《黑白照相与电影摄影用负片感光度计算及其表示方法》《彩色摄影负片的感光度计量及其表示方法》《电影画幅放大或缩小的光学印片比率》《35 mm 电影胶片在电影摄影机上的用法》《35 mm 电影摄影机片窗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位置和尺寸》《35 mm 电影光学声带负片的录音位置与宽度尺寸》《35 mm 和16 mm 电影发行影片用片头和片尾的技术规格》《35 mm 影片的放映画面面积》《影片技术鉴定放映室的银幕亮度》《室内影院放映的银幕亮度》和《35 mm 电影发行影片上画面和光学声带的位置和尺寸》。通过的试行标准是:《电影制片厂混合录音室和电影观众厅的电声频响特性———规格和测量》。
·1981年12月24日,文化部下达《关于积极发展农村集镇电影院(影剧院)的通知》,决定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积极发展一批集镇影院。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1981年—1983年间,对农村放映专业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81年—1983年,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全国部分电影院(6个省市68家影院)进行视听条件和声画质量的调查研究及技术质量测试,同时制定了《电影院工艺设计》和《电影院建筑声学的技术要求》标准(1994年合并为《电影院视昕环境技术要求》标准)。
1984年
·1984年2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3年完成摄制的水墨剪纸动画片《鹬蚌相争》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银熊奖”。
·1984年4月,北京电影制片厂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采用单机偏光法放映的立体电影院。
·1984年6月25日,上海市电影局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主持召开会议,通过了对美影厂“水墨动画制片工艺”和“水墨剪纸制作工艺”两项技术成果的鉴定。水墨动画是我国独创的动画电影新品种,于1985年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采用水墨剪纸制作工艺制作电影是我国的独创,于1985年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4年8月14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以下国国家标准:GB/T 4641-1984 《16 mm 电影胶片在电影摄影机上的用法》、GB/T 4640-1984 《35mm 电影胶片在电影摄影机上的用法》和GB/T4638-1984 《35 mm 电影发行拷贝上画面和光学声迹的位置和尺寸》。
·1984年10月1日—6日,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电影技术协会国际联合会(UNIATEC)第十五届会议。本次会议上,马守清、邸世杰二位同志当选为UNIATEC理事。
·1984年10月27日—11月2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技术代表团应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学会(SMPTE)的邀请,赴美参加第126届SMPTE 年会。代表团在会上作了题为《用气浮法回收定影水洗水中银》的论文报告。用气浮法从定影后水洗水中回收银的方法,是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采用气浮法从定影后水洗水中回收银的回收率可达99.9%。
·1984年11月14日,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研制的YLMB型35 mm 加色法面板式连续印片机在西安电影制片厂通过技术鉴定。该机为国产第一台采用微机控制的自动印片机。
·1984年11月22日—28日,文化部电影局在桂林召开了电影标准审查会议。会议通过了以下4个国家标准:《电影院和鉴定放映室的银幕干扰光的技术要求》《电影放映技术质量的测定方法———放映银幕的主要特性》《电影院工艺设计———放映机房、放映机、放映孔及观察孔的位置和尺寸》和《16mmW 型电影摄影机片窗所形成的画面位置及尺寸》。会议通过了以下2个专业标准: 《电影放映检验片(35 mm 及16 mm 系列)》和《35 mm 偏光立体电影银幕效果的技术规范》。
·1984年12月26日,摄影用常见典型景物模拟色板通过技术鉴定。该色板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油漆厂涂料研究所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研制。其研制成功,不仅使我国电影制片厂的摄影与洗印部门对彩色片的色彩还原问题有了可靠依据,同时填补了我国在感光摄影色板制造方面的空白。
·1984年,5800型电影还音系统研制成功。该系统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南京江苏无线电厂和南京电声器材厂等单位联合研制,为国产第一套全晶体管化的电影还音放大器。该项目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
·1985年3月,第一部国产球幕电影——— 《演习归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为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代制完成,该片采用阿里弗莱克斯电影摄影机加鱼眼镜头拍摄。
·1985年10月1日,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映美国立体声影片《超人》。该影院率先引进杜比4-2-4光学立体声还音系统,成为我国对外公映的第一座35 mm 光学立体声影院。
·1985年12月20日—23日,文化部电影局在济南市召开了电影技术标准审查会议。会议通过了2项国家标准: 《电影技术名词术语:电影摄影(1)》和《电影安全胶片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会议通过了7项文化部专业标准:《35 mm 和16 mm 电影发行拷贝出广的技术质量要求》《8.75 mm 电影发行拷贝出厂的技术质量要求》《35 mm 单机立体电影的摄影画面位置和尺寸》《16 mm 单机立体电影拷贝的画面位置和尺寸》《16 mm 单机偏光立体电影放映效果技术规范》《单机偏光立体电影放映偏转镜的技术条件》和《立体电影偏光眼镜的技术条件》。
·1985年,第一部单机偏光立体电影《侠女十三妹》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1985年,保定胶片厂研制出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其中,5212型彩色电影负片于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套技术经国家批准转让给前民主德国沃尔芬胶片联合企业,换回了民主德国高密度计算机磁带的成套技术。
·1985年,北京电影洗印厂引入录像及胶转磁和光盘刻录等影视设备,并改名为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
·1985年,中文微计算机动画合成控制系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研制成功。
1986年
·1986年1月20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将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决定,电影系统全建制地由文化部转入广播电影电视部。
·1986年1月30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抖动仪校准装置通过技术鉴定。抖动仪是电影放映机和还录音机常用的测试设备。
·1986年1月, 《电影技术》杂志与《国际电影技术》杂志合刊。合刊后改为月刊,刊名为《电影技术》。原《国际电影技术》同时停刊。
·1986年2月27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GB/T5878-1988 《电影院工艺设计(放映机房部分) 放映机房、放映机、放映孔及观察孔的位置和尺寸》。该标准于1986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1986年2月27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874-1986 《16 mmW型电影摄影机片窗所形成的画面位置和尺寸》。该标准于1986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1986年3月,北影厂开拍我国第一部采用杜比4-2-4模拟式光学立体声的彩色影片《山林中头一个女人》。该片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录音奖。
·1986年6月10日—25日,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文化科技成果展览和技术交易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成果165项。展会中,球幕电影和立体电影是电影馆的两个热点,现场展示了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的我国第一部移动式35 mm 球幕电影《金色鲤鱼》。
·1986年6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小球幕电影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文化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球体由塑料薄膜充气而成,球的直径为10米。
·1986年8月11日—14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北京召开“环幕电影设备与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会,并放映环幕电影试验片《广州风貌》。该项目系完全依靠我国科技力量独立自主研制而成。
·1986年8月16日—18日,35 mm 球幕电影系统和70 mm 电影系统技术鉴定会在北京举行。鉴定会由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组织召开。35 mm 球幕电影系统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组织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秦皇岛视听设备中心、上海橡胶二厂联合研制;70 mm 电影系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秦皇岛视听设备研究中心共同研制。
·1986年11月16日—2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在昆明市召开电影技术国家标准审查会。会议审查通过了以下7项国家标准:《电影技术名词术语:电影录音(2)》《电影技术名词术语:电影洗印(3)》《感光材料分辨力的测定》《已加工电影安全胶片的贮存技术》《供交换用影片及其磁性(声迹)素材容器标签的最低限内容》《70 mm 电影发行拷贝上六轨磁性声迹的位置和尺寸》和《70 mm电影发行拷贝上可放映画面面积的位置和尺寸》。
·1986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座70 mm 电影院———哈尔滨电影院建成开业。首映苏联影片《第一骑兵师》。
·1986年,国产第一台8片孔35 mm 摄影机由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中心(北京新形式电影技术开发部协作)研制成功。
·1986年,第一套国产70 mm 电影放映机由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试制成功,该机采用大功率氙灯光源。
1987年
·1987年10月5日—1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影技术委员会(ISO/TC 36)第13届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该组织自1947年成立后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国际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中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苏联等9个国家的标准化机构。
1988年
·1988年2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摄制完成国内第一部环幕电影《华夏掠影》。该片为中国贸易促进会参加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而摄制,在博览会上的观众达50万人次,获得好评并为中国馆争得了五星级馆的荣誉。
·1988年4月1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以下国家标准:GB/T 9046-1988 《供交换用影片及其磁性声迹素材容器标签的最低限内容》、GB/T9048-1988 《65 mm 和70 mm 电影摄影机片窗所形成的影像和70 mm 电影拷贝最大可放映画面的位置和尺寸》和GB/T 9047-1988 《70 mm 电影发行拷贝上六轨磁性声迹的位置和尺寸》。以上标准自1988年8月1日起实施。
·1988年5月20日,日本电影电视技术协会授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原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守清1987年度增谷奖。1992年又授予其为该协会“名誉会员”的称号,马守清由此成为获得该称号的第一位非日本籍人。
·1988年5月26日,北京电影制片厂用放大工艺摄制完成的国产第一部70 mm 六路立体声彩色故事片电影《无敌鸳鸯腿》,在哈尔滨、上海等地70 mm 电影院放映。该制作工艺的科研成果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2月15日,国内第一家环幕电影院———北京360°环幕影院落成典礼在北京举办。典礼上放映了环幕影片《华夏掠影》。该影院观众厅直径为20米。
1989年
·1989年8月,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贯彻上海市电影局发布的《电影院放映技术等级标准(试行)》,开展电影院技术达标创优活动。凡通过技术验收达标的影院,可取得甲级影院技术等级证书。
·1989年,江苏省镇江市人民电影院开业,成为我国第一家新设计建造的70 mm/35 mm 兼容电影院。
·1989年,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主持项目“环幕电影系统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播电影电视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产电影机械行业共向电影部门提供118 个品种、229 个规格的产品,累计生产电影制片设备3604台和放映设备36912台(套)。
1990年
·1990年2月,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协助下,研究完成的“网频时间码电影后期同步录音工艺”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目采用影视结合的录音工艺,解决了胶磁对转的同步问题,可缩短录制时间,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尚属首创。该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0年12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承担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9045-1988 《感光材料分辨率测定》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北京吉地电影技术开发公司与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多功能电影光学印片机。该机功能齐全,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0年,中国科技馆建成国内第一座OMNIMAX70 mm 球幕影院。
1991年
·1991年3月12日—15日,“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ISO 400日光型彩色片通过化学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国家验收。IS0 400彩色胶片属于高技术、高性能精细化工材料。承担上述任务的单位有化工部第一胶片厂、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化工部感光技术开发中心和上海感光胶片总厂等四个单位。ISO 400彩色胶卷攻关成功,填补了我国微粒高感彩色负片的空白,结束了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这种胶片的历史。
·1991年8月24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GY/T 101-1991 《35mm 环幕电影摄影机片窗所形成的影像和发行拷贝可放映画面的位置和尺寸》和GY/T 102-1991《曝光不足的电影胶片需作强力显影的标识方法》。以上行业标准于1992年1月1日起实施。
·1991年9月6日—10日,两年一届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广播电视设备展览(BIRTV)于国贸中心举行。本届会展首次邀请国外参观者出席。
·1991年9月13日—14日,XDD 35彩色片洗片机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该机由上海电影机械厂在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协助下于1990年4月研制完成。鉴定意见指出,该机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八十年代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高温摩擦传动洗片机的空白,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
·1991年10月23日,经上海市电影局初步验收,和平双厅电影院和平厅向观众隆重推出了一种新形式的电影———水帘幕电影。改建后的观众厅采用宽9 m、高5 m 的水帘幕,帘幕由32000多个喷咀喷水而成。放映的影片为北京吉地新形式电影开发部承担摄制的我国第一部水帘幕电影《爱在人间》。
1992年
·1992年4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70mm 8片孔超大银幕电影系统通过技术鉴定。该超大银幕尺寸为27.4 m×19.3 m。在常州亚细亚影城(我国首家多厅多功能综合影院)黄厅举行了国内第一部70 mm 8片孔超大银幕影片《珍珠姑娘与海盗》的首映式。该片由北京吉地电影技术开发公司采用光学放大印片工艺,由35 mm 8片孔横向摄影画面印制而成。
·1992年11月18日,ST35型35 mm 通用电影摄影机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通过技术鉴定。该摄影机由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吉地新形式电影技术开发部、香港沙龙电影公司合作研制,于1991年12月试制成功。ST35型35 mm 摄影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摄影机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可用自己的机器拍摄出技术质量完全合格的影片。
·1992年11月24日,电影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公布了以下五项国家标准发布的相关消息:GB/T 12938-1991 《已加工的摄影材料中硫代硫酸盐及其他相关化学残留物的测定方法碘-直链淀粉法、亚甲蓝法和硫化银密度法》、GB/T 13154-1991 《电视用彩色电影拷贝和幻灯片的密度规范》、GB/T 13155-1991 《70 mm电影涂磁发行拷贝上磁性声迹的录音频率响应特性》、 GB/T 13156-1991 《电影院观众厅建筑声学的技术要求》和GB/T 13157-1991 《35 mm 影片光学声迹的还音电声频率响应特性》。
·1992年12月1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999-1992《35 mm 电影拷贝上光学双声迹的位置和宽度尺寸》,该标准于1993年8月1日起实施。
·1992年,北京吉地电影技术开发公司采用放大工艺摄制的国产第一部70 mm 8片孔大球幕电影《女刑警》,在北京游乐园建成的国内第一座大球幕电影院放映。
·1992年,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国产第一部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科普美术片《相似》,在国内外发行。
1993年
·1993年4月15日,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和北方工业大学CAD 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计算机动画在电影中的应用”科研成果通过广电部鉴定。该项目设计开发了计算机辅助二维动画制作实用软件和三维动画制作程序模块,采用独特的直接拍摄计算机高分辨率彩色图形显示器的方法,成功地把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搬上了银幕。
·1993年8月,北京吉地新形式电影技术开发公司正式拍摄国内第一部动感电影《惊险快车》并成功研制出动感座椅,影片在广东省中山市科幻乐园上映获得成功,由此摆脱了中国动感电影必须依赖外国的历史。
·1993年10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整建制并入中央电视台。不久,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也并入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则将纪录片摄制任务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制作宣传中心。
·1993年11月10日—15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在湖北宜昌召开国家标准审定会,审定通过了以下8个国家标准(含修订的国家标准): 《35mm 和16 mm 磁片的录音特性》《16 mm 磁片上两声轨磁头隙缝的位置和宽度尺寸》《35 mm 磁片上三、四、六声轨磁头隙缝的位置和宽度尺寸》《电影画幅放大或缩小的光学印片比率》《70 mm、65mm、35 mm 和16 mm 影片接头的尺寸和位置》《室内影院和鉴定放映室的银幕亮度》《电影录音控制室、鉴定放映室及室内影院A 环、B环电声频率响应特性测量方法》和《影院视听环境技术要求》。
1994年
·1994年1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电影技术》杂志更名为《影视技术》。
·1994年4 月,我国第一座70 mm 10 片孔OMNIMAX 超大型球幕电影院在中国科技馆内开业。全套放映设备来自日本,银幕直径27米,有500个观众座位。首映影片为美国电影《大峡谷》。
·1994年5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成立。1996 年1 月1日,电影频道(频道呼号:CCTV6电影)正式开播。电影频道是以宣传电影、培养电影观众、传播影视文化为宗旨的专业频道,由国家广电部直属机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制作、运营和播出。
1995年
·1995年3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影公司共同研制的“计算机售票管理软件”系统开发成功。
·1995年5月,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动感电影《冒险旅行》。
·1995年10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澳华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澳华国际影院”大幕厅工程施工及设备安装,投入营业。“澳华国际影院”为北京首家超大银幕影院,设600软座,银幕有效面积为24 m×17 m,影院集70 mm 8片孔、70 mm 5片孔、35 mm 光学、磁性、SR 等多种制式立体声影片的放映于一厅。
1996年
·1996年3月2日,上海电影制片厂高级工程师晏仲芳获第68届奥斯卡技术成就奖。晏仲芳发明的电影特殊效果闪光灯能够有效地制造风雨雷电的特殊效果,曾用于《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等多部好莱坞影片的制作。
·1996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开始施行。
·1996年9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推行35 mm600 米每本影片发行放映,同时改制600米每本影片拷贝包装片盒片箱。
·1996年12月26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65mm 多规格电影摄影机。
·199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引进杜比SR.D 数字立体声电影制作技术,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数字立体声影片《鸦片战争》。
·1996年,广电部主办的电影政府奖正式定名为“华表奖”。
·1996年,国家广电部开始实施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2131工程”,即争取在21世纪让中国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月至少能够放映一次电影。
·1996年,截止到12月,全国35 mm 立体声影院已达1000余家,其中大多数影院使用的是国产电影立体声解码还音设备。
1997年
·1997年5月20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日本株式会社电通TEC及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就联合摄制70 mm 巨幕电影《长江》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仪式。该片获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对外合拍奖并向全世界发行。
·1997年8月,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牵头立项的“高精度连续图像数字处理系统及应用研究”通过国家审批,确定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通过搭建小规模的电影数字化制作实验性生产线,为建立我国电影数字化制作基地做科研与技术上的准备。
·1997年,广电部电影局发出《关于试行“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的通知》,我国的电影摄制开始实行“单片许可证”制度。该制度允许传统制片厂以外的影视单位申请电影制作权,这是中国制片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电影制作权不断走向开放的重要举措。
·1997年,我国正式立项开展“数字电影制作的应用与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1998年
·1998年9月12日,国家计委、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
·199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第九届全国人大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改设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998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与华铁图形图像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在故事片《疯狂的兔子》制作中,使用数字二维和三维造型与实拍真人场景合作、胶片数字化输入输出等技术,成为我国电影数字化制作的开端。
·1998年,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按照中央精神决定建设中国电影博物馆。该馆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负责组织审定,并由北京广电集团承建,于2002年11月22日奠基开工。馆内共设20个展厅:电影展览厅10个、电影博览厅10个。另设有IMAX电影放映厅和其他多个电影放映厅、多功能厅以及报告厅等设施。在2005年12月建成开馆。
1999年
·1999年2月12日,中国电影集团正式建立。中国电影集团由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中国电影器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和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等单位组成。
·1999年7月30日,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宝莲灯》上映,这是我国第一部采用DTS数字声音制式的电影。
·1999年7月,长春电影集团建立,该集团是中国计划组建的六大电影集团之一。
·1999年9月23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承担研制的“档案影片资料计算机图像修复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1999年10月,在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家光盘中心合作开展的“高精度连续图像数字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国家计委批准“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该示范工程项目孵化成立了“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1999年11月13日—1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在京召开了《35 mm 和16 mm 电影发行拷贝用片头和片尾的技术规格》《35 mm 单声道光学声底上声迹的位置和最大宽度尺寸》《35 mm电影摄影机片窗在胶片上形成的画面的位置和尺寸》《35 mm 影片上最大可放映画面的位置和尺寸》《35mm 电影胶片在摄影机上的用法》和《16 mm 电影胶片在摄影机上的用法》等六项国家标准的审定会。
·1999年,新一代计算机售票管理软件: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电影公司联合研制的“火烈鸟”和广东省电影公司研制的“满天星”,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
·1999年,上海电影集团和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学院数字中心合作)分别在《紧急迫降》《冲天飞豹》和《横空出世》等献礼片中,大量使用数字造型、合成、后期编辑等全新数字技术,开始了数字技术在我国电影制作中的全面应用。(未完待续)